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上,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相关部门及协会负责人等围绕“十五五”时期人造板工业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以及全局性、关键性、深层次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学精准谋篇布局
2024年,我国人造板产量为3.491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9%。人造板产品消费量约3.296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5%。人造板产品产值7850亿元,同比增长2.7%。过去10年,我国人造板产品产值整体呈现递增趋势,年均增速为3.1%,与人造板产量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木竹加工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人造板、家具、地板、木门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均稳居世界第一。”国家木材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储富祥认为,木竹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在“双碳”战略中具有特殊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家林草局产业发展规划院教授级高工张忠涛看来,中国人造板产业通过综合利用人工速生林木材、进口木材和农林剩余物,向社会提供了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优良的人造板产品,在满足国内外消费需求的同时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使中国发展成为家具、地板、木门、木制玩具和工艺品、音箱、室内装饰、胶黏剂、装饰纸及木工机械等行业的世界生产大国,为减少全球森林采伐、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人造板工业塑造发展新动能、形成竞争新优势的重要窗口期。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我国人造板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发展的“时”与“势”依然占优。
面向“十五五”,我国人造板工业如何谋篇布局?多位嘉宾给出了建议。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吕斌表示,应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和行业动态,及时了解发展趋势和动向,以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科学谋划人造板工业发展。
张忠涛认为,要全面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宏观形势,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注重提质、兴业、利民,重点关注“双碳”战略、循环经济、新质生产力等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中国林业机械协会教授级高工盛振湘对人造板工业装备技术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表示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生存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和推进产业进步的关键手段。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要通过创新开路,推动技术突破,提高核心竞争力。
转型升级破解内卷
“内卷”这个词在研讨会上被频繁提及。“我国人造板行业面临市场饱和、打价格战、突破质量底线等危机。”吕斌认为,“内卷式”竞争不仅阻碍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会危害消费者权益,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嘉宾一致认为,推动人造板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是破解内卷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人造板产品产量总体上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特别是刨花板产业出现阶段性投资过热的局面,产能的超快速增长导致短时间内产能相对过剩。”张忠涛认为,化解阶段性产能供需失衡矛盾是首要课题。
吕斌对此表示赞同,提出应以销定产,让价格回归理性。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积极开发高价值产品。深入挖掘市场,拓展人造板应用领域。同时,推动数字化应用,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我国住房发展进入新阶段,住房供需关系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中关村人居环境工程与材料研究院院长赵金平从“好房子”建设角度,建议人造板行业更多关注绿色低碳发展,认为这将是人造板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赛道。
广西人造板产量占全国人造板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稳居全国首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总工程师施福军介绍,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全国最大木材生产基地、人造板生产基地的两大优势,通过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双向发力,大力推动产业从砍树卖木的初级模式向精深加工、多元融合的高级形态转型,实现资源价值的几何级增长。
河北省文安县林产产业协会会长张文军、文安县左各庄镇林产工业协会会长王锐分别回顾了两地40余年来人造板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政策引领、技术创新、产业整合、质量提升四方面,分享了产业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跨越式发展的转型经验。
多位企业代表立足行业前沿发表见解,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路径借鉴。德华兔宝宝装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先旭聚焦生态板产业,提出“三品四化”发展战略,即推进品种培优、夯实品质强基、提升品牌影响,推动产业向绿色化、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绿色工业化定制整装是装修行业的未来,是启动存量住宅家装万亿级内需市场的‘金钥匙’。”万华生态集团总裁、万华生态新家装董事长于文杰为家装和家居企业带来了转型新思路。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精板事业部总经理胡建辉则表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把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目标,以品质为本、环保为基、创新为驱,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