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智能制造处一级调研员陆瑞阳在2025国际汽车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大会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基础级智能工厂超过3.5万家,先进级智能工厂700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500余家,智能工厂建设规模和水平全球领先;累计培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6500余家,服务范围覆盖制造业全领域;主导制定51项国际标准和489项国家标准,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成熟度模型。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布局并实施了一批智能制造重大创新项目,有力促进了先进工艺、智能装备与工业软件的集成创新和系统应用。
陆瑞阳认为,智能制造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变革。

为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强化技术创新引领。聚焦智能制造“卡脖子”环节与前沿方向,围绕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制造工艺加强原创性创新,支持领军人才和团队开展链式攻关;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工艺深度融合,突破高精度数控机床、高柔性智能装配机器人、自适应工艺控制技术,力争在底层技术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成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向国际先进看齐。
第二,深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扩大智能工厂培育范围,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基础,分级、分步建设柔性高效的生产系统,实现研发、制造与供应链管理的全链条协同。充分发挥汽车行业智能制造联盟等行业平台引领和支撑作用,搭建汽车行业智能制造场景库,打造智能制造公共技术底座;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快引领性标准研制和应用;持续开展核心装备与软件攻关推广,夯实产业协同基础。
第三,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汽车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没有国界,需要全球产业链携手共进。我们应持续扩大开放,鼓励中外企业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场景应用等领域深化合作,共享中国市场机遇;支持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国际化应用,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合作融通的全球汽车产业新格局。
来源:中国工业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