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到底先改流程还是先上系统?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先改流程还是先上系统”的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更准确地说,正确的做法是“流程与系统并重、相互驱动”,但通常建议以流程梳理和优化为起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为什么不能“先上系统”?
许多企业容易陷入“技术驱动”的误区,认为买一套先进的ERP、CRM或MES系统,就能自动实现数字化转型。这种做法风险极高:
系统水土不服:未经梳理的流程往往存在冗余、断点、职责不清等问题。直接将这些“脏”流程搬到系统里,只会让低效固化,甚至放大问题。
投入浪费:昂贵的系统可能只用到了20%的功能,而真正需要的功能却无法满足,导致投资回报率低下。
员工抵触:如果新系统只是给原有低效流程“加个壳”,员工会觉得增加了操作负担,产生强烈抵触情绪。
2.为什么建议“先理流程”?
以流程为核心进行数字化转型,能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业务目标:
明确业务目标:梳理流程的过程,就是重新审视“我们是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这有助于识别核心价值流、关键痛点和改进机会。
为系统选型/设计提供依据:清晰的、优化后的流程是选择或定制系统的基础。你知道需要系统支持什么,才能判断哪个系统或功能模块最合适。
促进组织变革:流程变革必然涉及岗位、职责、协作方式的调整。先推动流程变革,有助于统一思想,为后续的系统上线做好组织和人员准备。
实现真正的优化:数字化不是简单地把线下流程线上化,而是利用技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消除浪费。这需要先知道“浪费”在哪里。
3.“流程与系统”如何协同演进?
理想的状态是“流程驱动系统,系统固化并反哺流程”:
诊断与设计(流程先行):
梳理现有核心业务流程(如订单到交付、采购到付款)。
诊断痛点、瓶颈和浪费。
基于数字化能力(如自动化、数据分析、物联网)重新设计未来流程(To-Be流程)。
系统匹配与实施(系统跟进):
根据优化后的流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数字化系统或平台。
进行系统配置、定制开发和集成,确保系统能够有效支撑新流程。
运行与迭代(系统反哺流程):
系统上线后,利用其产生的数据洞察流程运行状况。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新的优化点,持续改进流程(持续改进)。
系统成为流程优化的“仪表盘”和“助推器”。
4.实践建议
小步快跑,试点先行:不必追求全公司、全流程一次性变革。可以选择一个关键业务领域(如销售管理、供应链)进行“流程优化+系统上线”的试点,验证模式后再推广。
高层支持与跨部门协同:流程变革涉及多方利益,必须有高层推动,并建立跨职能团队(业务、IT、运营)共同参与。
选择柔性可配置的系统:避免选择过于僵化的系统,优先考虑支持低代码、流程可配置的平台,以适应未来流程的持续优化。
以人为本:变革的核心是人。要重视变革管理,加强培训和沟通,让员工理解变革的意义,参与到流程设计中来。
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应是“先改流程还是先上系统”的二选一,而是一个“以流程优化为蓝图,以系统建设为载体,两者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但若必须选择一个起点,“先理清并优化流程”是更稳妥、更可持续的策略。否则,再先进的系统也可能成为数字化转型路上的“华丽陷阱”。数夫软件是国内家居ERP软件、MES系统、CRM系统、SCM系统、PLM系统的龙头企业,它是助推家居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引擎。
返回列表>>